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他是怎样论述的。
[138]《传习录中·答顾东桥书》。[104] 连圣人都不求知尽天下事物,学圣人者难道要比圣人知得更多?只要致得心中良知,就尽了作圣之功,其他名物度数、鸟兽草木之类不必尽知。
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。朱熹之后,在朱熹后学中,一直存在着向心学发展的思潮,由小到大,由微到显,最后终于冲破朱熹哲学体系,建立心学体系。王守仁同朱熹的分歧,当然不只是方法问题。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,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。因为他以心为最高本体,因此,理气问题也是离不开心的。
所谓知行不可分作两事,就是知不离行,行不离知,知以行为功夫,行以知为主意。意在于视听言动,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。是这样的就不能是那样的,有此功能就不能有彼功能。
如孔子说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贯通天道、人道的就是诚,诚者,天之道也。理学家们就道器问题发生的争论很多,其实这一争论还是因为对形而上的意义理解的分歧而发生的。[39] 形上学的道器观的真正消解者是戴震,他把道规定为气化流行,道器的差别也只是气化流行与其结果的差别。
这样,道与西方传统形上学所说的实体确实有很大的区别,它的最核心内涵始终与其最原初的意义,即行路,联系在一起。[27]《二程遗书》卷2上,《二程集》。
但孔子的道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,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与价值指向。他说:道须是合理与气看。先秦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系统的最终完成者应为《易传》。从天道到人道,此一赋予就是命,所接受的、作为人道依据的就是性。
牟宗三的三统说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,但究竟可行性有多大,是个疑问。同时,也将再度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儒道的差异。但人道与天道并非绝然分开的,而恰恰是统一的、贯通的。这里,复强调的是大地回春、万物复苏的欣欣向荣的状态,表现了儒家生生不息的天道观。
这些,都是把仁义作为道的核心内容。如老子重视复、观复,复说的是万物向天道自然的回归,观复则是人的静观的体验。
[5] 这里,道就是指人们所普遍遵守且必须遵守的道德法则,其核心内容就是仁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,我们有理由认为,《论语》的成书年代至少不晚于《道德经》。
如朱熹编辑《伊洛渊源录》,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确立早期理学家中能够接续儒学道统的人物。[33]而太虚中一阴一阳之气不可以形器拘,也是形而上者。天道之诚无疑具有普遍性,换句话说,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有遵循此天命之诚性而行的人道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则说道行之而成。这一点,在孔子这里并没有明确地说明,但经孟子、《中庸》《大学》与《易传》,此层含义基本上得以确立,并最终在宋明理学中得以发扬光大。[29]《中庸章句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中华书局1983年版。
这是戴震对理学的形上学的取消。董仲舒说:道之大原出于天,天不变,道亦不变。
如郭象就以为,牛马四足是自然,而人们穿牛鼻,络马首的行为也是出于自然,再进一步说,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名教伦理也出于自然。故庄子重因、任,重顺、应,重庸、寓诸庸(庸者,用也,又说于是不用而寓诸庸)。
下面,就从孔子、老子谈道的异同出发,来看看道的哲学意味。在《庄子》一书中也隐含着这样的思想,如庄子借孔子之口说:子之爱亲,命也,不可解于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老子》第25章,朱谦之:《老子校释》,中华书局1984年版。但这个评价显然不是特别的高,因为孔子又说过:君子不器。庄子以牛马四足说明天,以鱼相忘于江湖喻人相忘于道术,也是这种意义体验。[18]《二程遗书》卷1,《二程集》。
在牟宗三看来,无疑,代表中国大传统的当然是儒家,也就是说,中国的道统在于儒家。孔子讲的道含义较为宽泛,有时也较为朴素。
如《说文》说:道,所行道也,……这一意义,一直保留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中,如道路、街道等等。这说出了孔子的道的一方面的内容,它是以恢复先朝的礼乐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斯文之道。
[26]《二程遗书》卷18,《二程集》。此道当然是就人道说的。
这里,又引出儒家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,即命与性。儒、道在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的同时,还有另外一些表述最高本体的范畴。单从哲学意味上的道来说,二者讲的有相通之处,也有不同之处。[12]阴、阳可以认为是在说《周易》卦爻的结构,但这里更突出的是一阴一阳的生的意义。
此道统由尧舜禹汤经文武周公而传至孔子、孟子,孟子死,而此道统中断。韩愈的道统说,基本上为宋明理学家们所接受。
从存在的意义上说,它是天地万物如此这般存在的轨辙。《中庸》又说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
从存在的角度说,牛马四足[2]、鱼相忘乎江湖[3],是天道自然流行的表现,到穿牛鼻,络马首、江湖之水干涸而鱼儿相濡以沫之时,已经偏离了这种天道自然的存在方向。因此,道绝非一超绝的实体,作为形而上的本体存在,它必须也只能通过形而下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